
人物名片:莫黎,中共党员,肛肠五科主任医师,医学博士,硕士研究生导师,从事临床一线工作20余年,专攻肛肠科危急重症、结直肠肿瘤等方向。曾获医院首届“中青年名医”“十佳青年医生”“医德医风先进个人”“科研工作先进个人”等荣誉。
在同事和学生眼里,他是“不要命的医生”,从不害怕收治疑难病例;在患者眼里,他是“最好说话的医生”,总是不计回报给患者提供帮助;而在莫黎自己眼中,这一切不过是对从医本心的恪守,是对清廉行医的理解与实践。
敢于担责的“不要命”医生
“肛肠五科有个‘不要命的医生’,叫做莫黎”,这是流传在医学生们当中的一句话。之所以“不要命”,是因为他各种疑难病例都敢收,再复杂危险的情况也敢面对,如果跟了他,那一定是要受苦受累的。
莫黎为何这么“敢”?肛肠党支部书记兼肛肠四科主任胡响当认为,这份“敢”的底气,来自莫黎精湛的医疗技术,也根植于他对患者的责任和担当。
肛周坏死性筋膜炎是出了名的危急重症,不但病情凶险,而且后期治疗非常麻烦,患者往往因突发的多种细菌感染,出现广泛皮下筋膜坏死,伴非常特殊的恶臭,很容易导致感染性休克、脓毒血症、多脏器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,病情发展速度极快。而重症坏死性筋膜炎的救治更是难度倍增。
2019年小年夜,莫黎正带着一帮学生准备过节,锅里的饭还没煮熟,便接到了会诊的电话。原来是一名重症肛周坏死性筋膜炎患者,发病已有一周,在广东做了三次手术,均未脱离危险。转回长沙后,转诊数家大医院均因病情危重未收治,患者家属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肛肠五科。
莫黎查看病情发现,患者腹壁肌肉均泡在脓液中,病变范围及深度远超以往救治病例。对于这样的高风险病人,放弃手术可以规避医疗风险,对于医生来说是最稳妥的选择,可对于患者及其家庭来说,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。考虑到患者尚年轻,基础情况尚可,莫黎毅然决定放手一搏,抓住最后的救治希望。
“如果不做手术,这个病人可能就是死路一条,如果做手术,还有一线希望。”幸运的是,通过莫黎研究改良的多点开窗旷置加置管冲洗引流术,患者顺利完成手术,最终脱离危险,痊愈出院。
“肛肠五科大部分疑难、危急重症手术都少不了莫黎的参与,平时需要他的时候只要一个电话过去,他马上就来了,从来不会耽误病人的治疗”,胡响当说。
在莫黎看来,人命之重,有贵千金。“人的生命高于一切,作为医生,就要敢于承担责任,不怕承受风险,要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,这也是我对‘清正廉洁’的一种理解。”
而他所研究的多点开窗旷置加置管冲洗引流术,治疗肛周坏死性筋膜炎成功率达到92%,并且治疗费用同比可节约费用三分之一以上,而且住院时间短,不仅为患者减少了病痛带来的折磨,还实打实为患者减轻了经济负担。
不求回报为患者化解难题
在肛肠五科的护士们眼中,莫黎时常会“迁就”患者。换床位、手术时间加急、主动帮患者预约检查……在原则许可的范围内,他总是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,尽可能提供更多帮助。
“肠癌或者病情复杂的患者的伤口换药、病情观察和处理都是他亲力亲为,他从来不觉得病人麻烦,而且非常有耐心”,肛肠五科护士长雷晓红说。
在同事们眼中,莫黎总是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。因为这份难能可贵的同理心,任何医患沟通的难题到了他这里,往往都会“轻而易举”地得到化解。
今年8月,肛肠五科收治了一位特殊的患者。患者小周因儿时患上病毒性脑膜炎导致智力受损,无法正常沟通。而其患有双侧腹股沟疝、严重的肛周脓肿和肛瘘,疾病导致的痛苦让他十分焦躁,甚至对家人都出现了咬人等暴力倾向。
由于患者的特殊情况,如果按照常规做法分两次手术对其疝气和肛周问题进行治疗,会给他带来加倍的痛苦,于是,莫黎提议在周密的术前准备和围手术期处理下,与普外科携手通过一次联合手术同时解决两大顽疾。最终,手术顺利完成,实现了疗效好、恢复快及费用少的完美结合。
让人十分感动的是,术后第二天查房时,原本狂躁易怒的小周竟然对莫黎和同事们说起了“谢谢”,并开心地“比耶”,情绪十分愉悦。术后7天,莫黎告知他可以出院时,小周竟然撒娇,不愿意离开病房。考虑到其经济困难,出院时,科室还为其减免了部分医疗费用。
“如果凡事都能真正站在患者的角度上去考虑,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们用最优、最经济的方法解决问题,就不会产生不必要的医患矛盾”,莫黎说,“即使许多患者心里有点意见,但是到了我这里,情绪都会平静下来,因为我会正视他们的需求”。
莫黎手机中有两个微信号,一共有2700多个好友,其中,有2000个以上是患者及家属。无论多晚,每一个患者打过来的电话他都会接听,每一条信息都会回复。
“医疗工作者的使命就是服务生命,想通了这一点,做事就不会有怨言,也不会总是盯着自己的待遇、报酬,不会去衡量自己的付出能得到多少回报。”
早年经历锻造一身清廉之气
廉者常乐无求,贪者常忧不足。能够一直坚持不计个人得失,一切只为患者利益,与莫黎的早年经历分不开。
1998年,莫黎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永州市江永县松柏瑶族乡卫生院工作。彼时,当地十分贫困,缺医少药。常有村民大晚上开着拖拉机赶几十里山路过来,只是为了喊莫黎过去“救命”。由于贫困,很多村民们看病都是赊账的,八年后,待莫黎离开卫生院时,手上竟积累了两万多块钱欠条无法兑现,而莫黎则将其付之一炬。
而后多年,莫黎从进修医生到读研、读博,其足迹从永州到贵阳再到长沙,无论走得再远,却也始终难忘在松柏瑶族乡的那八年。“老百姓的淳朴与善良让我很受触动,他们缺医少药的贫困处境也让我始终很同情,让我认识到一个有医技、有医德的好医生对老百姓来说是多么重要。”
来自家风的影响同样很大。莫黎的伯父一家都是医生,伯父一心为了患者无私奉献的事迹,让他从小耳濡目染。无恒德者,不可以作医。莫黎的硕博导师也曾告诫他,“做事先做人,作为医生,不能将眼睛盯在钱上,而要看到医生之于他人、之于社会的真正价值,要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。”
物质的追求永无止境,富足的精神却总是让内心充实而饱满。对莫黎来说,仁爱是他行医的源动力,清廉则是心中的戒尺,让他从不被利益蒙蔽本心。
“出身农村,深知老百姓赚钱不易,也让他对患者具有很强的同情心,从来没有一点架子,更没有乱开药、大处方等过度医疗现象”,肛肠五科主任谢彪如此评价。
近五年,莫黎每年拒收病人红包金额达上万元。在2021年全院的医德医风数据个人统计中,他排名第三。由于术前经常有患者因不放心而给他送红包,在无法拒绝的情况下,莫黎会第一时间转交给护士长雷晓红或主班护士,让他们帮忙充到患者的住院费中,他也因此成了最让护士们“恼火”的医生。
对此,一向爱开玩笑的他一改轻松诙谐的口气,正言道:“不拿患者一分一毫,是原则,也是底线”。